|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档案职业技能的地位、特点和构成分析

档案职业技能的地位、特点和构成分析
【发表时间:2006/9/12 15:18:39】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李扬新

  [摘  要]本文首先从劳动社会学职业分层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档案职业权力的三种控制力;并结合档案职业面临的客观环境阐述了作为档案职业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职业技能是“夹缝时代”决定档案职业地位的关键要素。接着,通过解析社会对档案职业技能的两种认识误区(无技能论和唯技术论)进而阐述了档案职业技能的两个特点。最后,根据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笔者对技能进行三个层次的分层探讨并阐述其内在关系,试图探析档案职业技能的层级构成。

  [关 键 词]档案职业技能 地位 特点 构成

  任何一种职业的存在发展都是该职业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并通过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上的劳动加以表现。从业人员进行社会化劳动既需要配套的组织、场所、工具等外在物质条件,更需要职业个体具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肩负管理机构内部原始记录和保存人类社会记忆双重任务的档案职业亦是如此。因此,档案职业课题的研究无法回避对档案职业技能的探讨。分析档案职业技能的地位、特点和构成不仅是从档案工作视角探寻档案职业角色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从社会学视野明晰档案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
  一、分析档案职业技能在档案职业中的独特地位
根据劳动社会学关于职业分层的观点:职业权力作为对稀缺的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力直接影响着从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权益,并共同作用于对职业声望的评价,是职业地位即职业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的决定因素。档案职业权力内在决定了档案职业地位。而档案职业技能和知识则是档案职业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劳动社会学视野下的档案职业权力
  职业分层的尺度直接来源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阶级、地位、权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职业分层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力、权益和声望的差别。”①即传统理解的“权、利、名”。职业权益差别的产生一方面由于拥有不同资源控制力的职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不同的地位,从而获得不同的收入和报酬;另一方面由于处于优势地位的职业群体将利用自己的权力推动自身利益的发展。职业声望是人们对职业进行主观价值判断和好恶比较的观念和评价,是与其他职业进行对比的相对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受到职业所拥有的权力和带来的经济利益的直接作用。
  档案职业权力在信息时代既客观影响了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和权益,即经济收入,也内在规定着档案职业声望的高低。当然,它在历史上也一度给兰台同仁带来了一定的名与利,并可能在未来社会进步发展中再次成为档案职业地位提升的推动力。从劳动社会学角度分析,档案职业实际控制的稀缺并有价值的资源有三种类型:专业技能和知识,档案信息资源和法律授予的控制档案利用活动的权威。因此,档案职业权力具体体现于三种控制力: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控力,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支配力以及对社会利用档案活动的限制力。
  2、档案职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技能的重要地位
  尽管劳动社会学没有具体研究职业权力中三种控制力对职业地位的作用程度和影响权重,但是从档案职业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环境来分析,掌控职业技能的权力在“夹缝时代”②将决定档案职业在社会职业分层中的等级和地位。
  首先,档案职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支配力呈下降趋势。随着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为基础的资源利用意识和社会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随着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活动的增加,档案职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支配力受到了网络信息利用的冲击和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增加的挑战。虽然档案的孤本性和原始记录性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趋势迫使档案人员不断通过数字化或编研编纂来弥补其更为凸现的劣势,并自觉地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支配力。具有社会价值的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权更是档案职业权力的空白点。
  其次,档案职业对社会利用档案活动的限制力呈下降趋势。随着政治民主和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对社会利用档案活动的限制力也在国家档案开放政策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针的制订实施中被日益弱化,“档案封闭”时代所给予档案职业的活动控制力将逐渐瓦解。
  权力的丧失意味着地位的下降。尽管这种变化或许符合着某种客观规律,但身处其中的职业主体和研究主体必然要积极应对。档案学术界和实践部门逐渐专注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技能的研究,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学习,并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技能仍大有用武之地”③。档案职业技能作为突破口被推到了支撑和发展档案职业,提升职业地位的高度。当然,档案界也并未忽视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及档案利用改革的研究,以加强档案职业对资源和活动的控制力。但职业技能问题是关乎档案人本身的“本体论”问题,是关乎档案工作职业要求和岗位配置的事业发展问题,是“夹缝时代”决定档案职业在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的关键问题。
  二、 解析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及特点
  目前,档案界对档案职业主体客体、声望价值、道德意识、定位走向的探讨较为集中和深入,对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网络技术等具体技能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较为热衷和重视,却对档案职业技能的整体分析缺乏热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部分根源于对档案职业技能的信心不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对档案职业技能错误认识的影响。
  1、无技能论(或低技能论)与档案职业技能的程序性特点。
  对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档案职业缺乏技能或档案岗位技能要求低。这一思想的直接依据是现实社会中档案实际工作门槛较低,上手容易,方法易学,程序简单,岗位要求政治化而非专业化。一些档案同仁认同这一观点,内心深处总有些“低人一等”的心虚;不少单位领导持有这一观点,在进行档案岗位配置时,只强调人员的政治身份和保密意识而忽视其专业素质,甚至将单位“富余人员”分流至档案岗位。部分档案学人也赞同这一观点,对档案职业技能探讨的意义心有存疑。
  然而,档案工作基本程序的简单易学并不能够成为档案职业无技能的合理依据。目前档案岗位的低门槛现象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产物,并不具有长远的合理性和推及力。笔者认为:档案工作基本方法的容易掌握是档案职业技能程序性的体现,但程序性工作的高效和优质却与技能水平直接相关。
社会分工和岗位需求导致不同职业技能具有不同特色。有些职业入行门槛较高,主体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思维能力便无法开展工作,如律师、医生等职业。有些职业工作内容程序化,初学容易上手,但技能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如机关行政人员、秘书、厨师等职业。这类职业常常通过资格认证和等级考评来区分职业主体的技能高低,以适应不同工作任务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会因为炒菜做饭程序简单而否认高级厨师的技能水平。
  档案职业技能同样具有程序性强的特点,上岗技能要求较低,基本方法简单易学;但低技能却无法满足高效优质工作的要求。例如:目前许多档案部门的低技能需求是以人员冗余和低效率工作为代价的,如果在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基础上重新进行人员配置和任务分配,低技能水平根本无法胜任新的工作。又如:机构内部的档案鉴定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性工作。档案岗位的低技能要求将会影响鉴定的质量,并直接影响机构业务记录的保管和利用效果。然而,由于目前社会发展水平和档案工作隐形效益的双重影响,社会缺乏动力对档案工作进行岗位分析和绩效考核,因此档案岗位技能要求并不突出。
  2、唯技术论与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
  对档案职业技能的认识误区之二是认为档案职业技能即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熟练运用信息科技的相关技术才能提高档案职业技能的门槛。从思想上探源,我们不难发现,唯技术论是以无技能论为前提和依据的,其认识误区的产生首先根源于否定档案传统管理方法的技术性,怀疑程序性工作的技能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推论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是档案职业摆脱困境的良策。笔者认为:澄清唯技术论的错误思想,必须结合档案职业角色定位认识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明确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职业中的位置。
  “技能,是人们经过训练而熟练化、规范化的动作系列或思维系列。”④职业主体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动作和思维活动都是具有序列性的,而不同序列的思维行动对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效力,因此职业技能由于与职业角色匹配关系的不同具有层次性。例如:律师职业既需要与当事人进行协调沟通,发挥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也需要运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收集综合各类信息,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更需要掌握法律规则和事实的识别、解释和推理能力。但是,角色定位于“精通法律和操作运用法律”的律师职业的核心技能是综合运用法律资源和知识进行判定和论辩的能力,而社会交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是对核心技能的补充和完善。
  21世纪的档案职业角色定位于“保管和传承社会记忆”。档案职业的核心技能应与这一伟大使命直接对应。因此,保管和传播档案的技能是实现档案职业社会功能的本质保证。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档案职业的新要求,是基于对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工作需要和岗位需求而产生的。对现代化技术的强调和重视是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但在技术导向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清醒认识档案职业的核心使命和角色。信息技术能力是保证核心技能适应社会动态需要和变化的辅助工具,是档案技能构成中的补充技能。此外,档案技术也不仅指信息技术,源远流长的档案工作不断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与古代悠久的历史文明不可分离的专业技术,如档案装裱保护技术、历史档案鉴辨技术等。这些传统技能并不会被信息技术取而代之。正如国际档案大会的标志“双面神”拥有两个相反的面孔所蕴涵的深刻寓意,档案职业具有面向未来和面向历史的双重角色。管理、保护和利用历史档案的传统技能是档案职业的根基,没有这些技能的支撑,我们只能给后代展现今天的历史,却无法传承过去的历史。
  三、探析档案职业技能的层级构成
  档案职业技能是人们从事档案工作活动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动作序列和智力活动方式。任何一个职业活动都是众多动作行为和思维运动的集合,所形成的技能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机体系。对档案职业具有规范指导职能的国家档案局将电子档案管理知识技能总结为三个方面: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外语能力。⑤不少学者更倾向于将档案职业技能概括为传统技能(即按档案管理工作系统的8个或6个环节分列为收集、整理、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编研等内容)和信息技能(即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利用技能)。无论理论上对档案职业技能进行何种归纳,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需求却是档案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功能决定的。技能是为工作任务的实现服务的,不同岗位和部门的技能需求,以及同一部门不同时期的技能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试图详尽罗列档案职业技能的组成内容是极为困难的,也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所以,笔者根据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性特点,探寻各层技能与职业角色的内在关系,并尝试建立档案职业技能的层级体系。
  1、一般技能层(基础层)
  借鉴劳动社会学中关于职业技能的研究,社会从业者从事劳动首先需要具有能够正常劳动的一般技能,即合格劳动者普遍具有的体力、脑力和智力水平。此外,从事档案工作还需具有文书、办公业务、法律等一般知识。两者共同组成了档案职业技能的基础层。这一层次的知识技能是对档案职业从业人员的最低要求,也是开展工作的入门知识。由于档案工作的辅助性和国家档案职业鉴定标准的空缺,档案职业一般技能门槛较低且缺乏规范,直接导致社会上对档案职业技能水平的怀疑。实际上,档案职业的一般技能与秘书职业极为相似,我们可以借鉴秘书职业考核分级的方法来探讨档案职业一般技能标准。
  2、专业技能层(主体层)
  档案专业技能是档案职业区别于现代社会其他职业的独特技能。这一层次的技能要求高于一般技能,并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而且这种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经验的长期训练。档案界对档案专业技能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档案管理学》这一学科分支。但是,对档案专业技能的探讨大多在管理程序和方法上不惜笔墨,对专业技能中核心技能的分析还欠重视。
  社会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和行业政策出台的立竿见影作用使得档案专业技能不断动态更新和调整。如电子文件出现使电子归档和整理成为档案专业技能,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等新行业标准的出台导致了立卷技术的弱化直至消亡。但是,只要档案职业存在的功能要件不变,档案职业核心技能应具有持久的魅力。正如笔者前文所述,档案职业角色定位决定了保管保护和传播利用技能应处于专业技能的核心地位。
  3、补充技能层(辅助层)
  档案职业技能层级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需要不断完善的体系。档案职业辅助性服务性特点使得具体档案工作岗位的技能构成受到机构性质和业务工作的影响。因此,与法律职业、医生职业显著不同的是档案职业技能具有开放性,必须根据不同需求不断补充新技能和相关技能。所以,信息社会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使得现代化技术在档案职业技能中的地位和权重日益上升。但是,信息技术仍然只是核心技能的补充和强化,与档案职业功能并不具有直接对应关系。
  档案职业技能的分层是以技能要求与角色功能的匹配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的。一般技能层的技能组成是档案职业发挥功能实现角色的必要条件,是对从业人员最基本和最低层次的要求。没有一般技能的支撑,档案工作无法开展;但是,一般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保证档案职业功能的实现。档案职业技能的主体层是档案专业技能。作为档案职业社会功能实现的充要条件存在的专业技能,不但是档案职业主体和机构逐渐独立的重要条件,也是职业发展和地位提升的信心所在。档案补充技能作为专业核心技能的有力后盾,是档案工作功能强化的辅助工具。笔者认为档案技能构成体系并非是一个泾渭分明、完整齐全的“技能塔”或“技能网”,通过对“基础层”、“主体层”、“辅助层”档案技能的层级分析和关系阐述也许不失为一种探寻技能构成的新思路。

  在社会学视野下,专业化与职业社会地位和声望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上,“专业化”被认为是提升现代社会众多职业地位声望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职业领域,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实施“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策略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竞争力。⑥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职业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化内部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档案职业技能发展作为档案职业个体内在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实践部门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袁方主编:《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58页。
  ②“夹缝时代”在档案界的首次提出见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06页。
  ③王保国:《信息社会对档案业务技能的要求》,载《山西档案》2003年第1期,第17-18页。
  ④同①第78页。
  ⑤国家档案局编:《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31页。
  ⑥栗洪武:《论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第126页。
  
  参考文献:
  ①袁方主编:《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3月版。
  ②刘艾玉编著:《劳动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③邓绍兴、陈智为主编:《档案管理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④王冰路:《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4期,第35-37页。
  ⑤孔青:《从职业技能标准谈秘书人才的培养》,载《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9月第3期,第35-37页。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号:05BTQ015)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载《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3期,2006年09月10日作者向本网站投送后登载。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