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村档案员学苑 >> 福建省宁德市“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建设侧记

福建省宁德市“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建设侧记
【发表时间:2016/12/13 17:34:58】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日期:2016-12-09  

收藏乡土味道 记录浓郁乡愁

——福建省宁德市“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建设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孙 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古村落如何留住乡愁?2015年,福建省启动“乡村记忆档案”示范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着力打造全省57个“乡村记忆档案”示范村,推动和规范乡村记忆档案收集、整理、编研、展览、开发及保护工作。

  作为全省首批被列入“乡村记忆档案”省级示范点数量最多的设区市,宁德市自去年以来积极先行先试推进“乡村记忆档案”建设,在省档案局的牵头下,市档案局全程参与了“乡村记忆档案”研究项目组,全市有10个乡村被列入“乡村记忆档案”省级示范点。全市档案部门深入挖掘与整合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实物、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建立档案展厅、村史展馆,不断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倾力打造“乡村记忆档案”,力求用档案留住“乡愁”。

  沿着蜿蜒流淌的鲤鱼溪,穿过充满乡土气息的古桥、古道,记者于近日专程赴宁德屏南县,走进漈头村“乡村记忆档案”展厅一探究竟。明清青花瓷、树龄逾千年的整段花梨木镂空“华夏第一斗”、马来西亚华侨结婚证、三寸金莲、石刻圣旨……一件件实物档案,或静静挂在墙上,或整齐陈列在玻璃柜中,斑驳光影间向世人讲述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令人恍如步入时光隧道。

  据了解,漈头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该村保存有完整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祠堂,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讲戏”,有迎灯、舞龙等特色民俗,是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可谓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乡村记忆档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记录各种乡愁的记忆载体。”据市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用档案留住这历史韵味浓厚的“乡愁”,市档案局馆于2015年底率先在漈头村试点创建省级首批“乡村记忆档案”示范村。在创建过程中,除了联合当地政府保护好漈头村古民宅、古祠堂、古道、古廊桥等传统建筑,市档案局馆投入资金并指导帮助该村建立了280多平方米的“乡村记忆档案”展厅,收集了富有漈头特色的农耕、生活等实物档案30多个门类共1万余件,开辟了历史文物展馆、清风正气史鉴馆、木雕精品展馆、农耕文化体验馆等11个展馆,通过室内展示与室外记忆场所联动,打造能参观游览的“乡村记忆档案”展示村。

  与此同时,档案部门深入挖掘整理该村相关纸质文件材料,目前已收集归档清代嘉庆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契约6卷、1951年至今文书档案300卷、常住人口档案61卷、会计档案49卷、照片档案3册,并在该村修建村级档案室,以便更好地保存这些档案。此外,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档案部门还积极利用档案编研成果来传播“乡愁”文化。市档案局馆近年来编研撰写了《漈头村村史》,拍摄了漈头村专题电视宣传片,举办乡村记忆档案展等,以此丰富现存历史古迹、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宣传了漈头村的民俗风情、文化历史、古迹胜景和发展历程。

  随着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古村落的数量锐减,一些乡村的村容风貌、风俗古迹和传统文化正渐行渐远。“新形势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档案工作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市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档案局馆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展“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这正是档案部门主动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创新举措。

  漈头村“乡村记忆档案”建设只是宁德市“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介绍,目前全市列入省级“乡村记忆档案”示范点的10个村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鲜明的档案特色。自“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启动以来,宁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深入挖掘示范点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改善档案室保管条件,完善“乡村记忆档案”展示场所建设,做好村志的编研开发,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并同步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今年7月,国家档案局调研组专程赴屏南县漈头村、蕉城区上金贝村调研项目建设情况,对宁德在“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建设上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宁德市已有屏南县漈头村、福安市坪庄村、英平村、蕉城区上金贝村等6个村通过验收。下一阶段,市档案局馆将继续加强对其他“乡村记忆档案”省级示范点的指导,努力为乡村留住一抹浓浓的“乡愁”。

  穿梭漫步于漈头村的古街巷中,记者看到,古村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自然山水、乡风民俗融于一体,所经之处,干干净净,整齐有序。尽管不是周末,但仍有游客漫步其中。据悉,随着大量游客的纷至沓来,不仅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实惠,而且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漈头村的实践证明,乡愁浓了,发展就会越来越好,百姓生活就越来越幸福。档案里记录了乡愁,而这乡愁里蕴含的则是乡思乡恋,是满满的幸福感。自古以来,“小康”就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今天,“小康”已触手可及,展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定更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12月8日 总第3000期 第三版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