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改革的路径思考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改革的路径思考
【发表时间:2016/1/4 22:12:34】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日期:2015-12-31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改革的路径思考

作者:曹春萍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反映民间风俗习惯原始信息的各种形式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少数民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包括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民俗档案,涵盖了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家庭、村落、婚丧、岁时、节日、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与一般的民俗资料及文学文艺作品相比较,民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与真实凭证性特征对于恢复历史原貌、印证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对促进我国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群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护、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是传承少数民族民俗的有效载体

  少数民族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把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搜集、记录并整理、保存下来,使少数民族民俗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保持生机和活力,应是档案界关注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

  做好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可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文化依据、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文化动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一主题,发挥自身优势,为民族工作的发展夯实基础、铺平道路。

  (三)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是促进各民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少数民族民俗是民族发展的基本依托,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既可以为民族发展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民族发展辨明方向。各少数民族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民俗,彼此间取长补短,互相尊重,正视历史,放眼未来,才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

  我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档案,用于记录和见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所以,维护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是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民族团结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不同少数民族民俗上的彼此相容。我国各少数民族民俗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工作不仅要立足于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民俗资料的基础工作,更要完善档案的服务利用和教育功能。

  二、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缓慢,对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创新探索不足。有些地方还没有专门对少数民族民俗进行建档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发掘保护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地方有发展但也处于编研阶段,还未做好少数民族民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濒危民俗档案还未建立数据库。

  (二)有些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意识薄弱,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重要性与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文献大量流失。我国现保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这些档案文献除珍藏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民族研究所等机构外,尚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散存民间。

  (三)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不足。对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设备,特别需要具备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知识、文物知识的档案从业人员。收集整理也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财、物基础,建档可能是空中楼阁。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不仅是制约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建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利用的重要保障。

  (四)相关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与保护法规不健全。《档案法》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四条规定: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倒卖档案牟利或者私自将档案卖给外国人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可以给予行政处罚。由于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工作尚属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物权界定、实体管理与保护利用的相关法规体系。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贯彻也有待加强。

  三、深化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改革的路径

  (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构建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资源协同管理体制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不仅仅与档案馆相关,也与各文化事业单位、民间文化团体乃至全社会相关。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探索创新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的新模式,共同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资源体系。把分散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资源优化配置。

  (二)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保护和开放力度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其核心与难点即在于保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活态场景,即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动态、全景记录和呈现。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及其组合在内的多种记录手段。在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的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技术为民俗文化信息的采集提供了全新的记录手段,使得其能够真实形象地捕获民俗文化的全部场景,而且还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管理和利用,实现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

  (三)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服务质量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保护和开发,涉及少数民俗档案的搜集、建档、保管、数字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档案,需借助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所以,应积极宣传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引起民间重视,自觉自愿地为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出资出物。应积极争取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的投入,为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保护和共享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实现少数民族民俗档案共享服务是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的最终目的。档案馆应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推进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查阅、网络传播、档案编研、宣传教育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馆藏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信息化进程,对珍贵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建设少数民族民俗档案数据库,为实现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应积极探索电子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保存、保真、保密以及利用方法,实现网络环境下电子载体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统一接收、集中归档、及时备份、脱机保存,有效保证电子载体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民俗档案管理干部的素质

  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从业人员缺乏民族民俗文化知识、文物知识,对民俗文化档案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认识,是当前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档案工作者应加强以民俗文化知识和文物知识、民俗文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知识和民俗文化档案开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促进民俗文化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应开展民俗文化档案业务培训和学术研讨,为少数民族民俗档案从业人员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