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城建档案工作资讯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创城市美好未来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创城市美好未来
【发表时间:2015/12/4 23:19:10】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档案城建协作网 发布日期:2015-10-2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开创城市美好未来

  今年进入7月,多座城市漫起了大水,上海也因着连绵降雨破天荒地体验到最低17.6℃的“炎夏”。于是,继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出炉后,各地对“海绵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家方面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时称,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 市”。住建部也于2014年11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强调国家鼓励各地建设海绵城市。为了激励地方进行海绵城市试点,今年4月,镇江、南 宁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最高补助为每年6亿元。今年5月28日,住建部在广西南宁 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出席培训班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正在全国开展一项重大的治水工程,大家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要有干一番事 业的激情和雄心壮志,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治好城市之水, 开创城市的美好未来”。

  但是,我们要打造的“海绵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何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不能简单地理解仅仅是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涝。应从整体来看,它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指导思想,以 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

  海绵城市是通过对原有的城市管网进行改造,在发挥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排水管网等)的功能的同时,结合城市“绿色”基础(绿色屋顶等)设施,协同发挥城 市的“海绵”功能,希望能够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LID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马里兰州,是一种创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

  LID模式主要是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一系列低影响设施,根据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 资源等特点进行组合,实现雨水的储存、过滤和净化。在减少暴雨期间雨水峰值的同时,促进雨水的下渗补充城市地下水,与此同时,暴雨径流量的减少以及LID 设施对雨水的过滤净化,也减少了城市大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

  海绵城市如何建

  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 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 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 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 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 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 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 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 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 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利用适宜 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较低。这些 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立足长远、日积 月累的过程,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我国城镇化进程空前迅猛,但仍处于爬坡阶段,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加之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大,我国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注重海 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要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政府问责等措施,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用生态规律和法律规则作为外在的约束和内 在的指引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创城市美好未来。

  原载:中国建设报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