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城建档案工作资讯 >> 福建泉州“五种模式” 践行新型城镇化

福建泉州“五种模式” 践行新型城镇化
【发表时间:2015/11/16 22:02:32】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中国网 发布日期:2015-03-03  

福建泉州“五种模式” 践行新型城镇化

作者: 黄少萍

  中国网3月2日讯 泉州市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首位,万亿元产值的规上工业带动城镇化水平较大提升,引发泉州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层级、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深刻变化。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8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9%,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泉州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后期,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则会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缓慢、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发展矛盾增多等诸多隐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处在不同阶段,需突破瓶颈也有差异。除中心市区以外,有的地方城镇化率较高(如石狮77.8%、德化73.1%),有的则相对偏低(如安溪40.9%、泉港46.5%),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无法简单套用相同的发展模式、工作方法。

  泉州围绕中央和福建省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2014年先后出台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出“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分门别类研究制定每种模式的建设标准和实施路线图,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打造一批有泉州特色的、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示范区。

  模式一:“城市现代化”。 在城镇化率60%以上的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区域,针对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级低、环湾同城化滞后等问题,重点探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环湾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以生态、人文、智慧城市建设为主导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为主导构建都市型产业体系,全域协同,力促偏重数量规模扩大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实现城市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同步永续提升,避免城市“规模不经济”现象。

  模式二:“产城融合”。 在城镇化率50%左右的南翼、北翼新城区域,针对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隔、未城先病、用地混杂等问题,重点探索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的同步建设、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以产业革新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区域由基础建设向宜居宜业城市功能阶段发展,从“产城割裂”走向“产城融合”,实现城市、产业、人三者共生发展。

  模式三:“大城关”。 在山区县域,针对山区人口分散居住、城关拓展空间有限、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后劲乏力、城乡公共设施资源配置滞后等问题,重点探索按照中小城市标准推动县域城关扩容提质、“量质并进”,以“大健康”生态产业为驱动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以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有序引导农业人口向城关、中心镇聚集,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与新型农村和谐交融的城乡形态。

  模式四:“特色新市镇”。 在经济基础好、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心镇和小城镇,针对“权小责大”、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带动能级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重点培育城镇功能,强化对接城市、辐射农村的节点支撑作用,发挥区位、产业、交通、资源、文化或生态等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现代农业镇等特色新市镇,有序引导就近、就地城镇化,并鼓励有条件的特色新市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模式五:“美丽乡村”。 在“美丽乡村”,针对规划建设水平低、“造血”功能不强、生产生活环境不好、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探索建立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注重引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保留自身生态文化特色相结合,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遵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推动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在农村新型社区集约配置,探索社区(村居)自主改造模式,深化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居民生活幸福。

  “五种模式”,是泉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也积累一些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如晋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发展等主题探索,既是全省、全国的典型,也是泉州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专门就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做了“眼睛不要只盯着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积极培育推广先进经验”的重要批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鼓励,也是鞭策。泉州探索新型城镇化,主要在以下方面先行先试:

  其一,突出相生相长,让产城互动更加融合。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如,晋江市在城市建设中同步拓展园区空间,“一区多园”规划面积扩大至200多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1/3;石狮市实施“划业入园、划行归市”,旧工业区改造成多业态复合型开放社区;南安市推进沿海三镇一城小城市试点,探索三镇“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共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泉港区因石化产业而生,也更加注重产城联动和绿色发展。

  其二,突出以人为本,让城镇化更加包容。 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尊重进城务工人员的意愿,让他们“既留旧衣又添新衣”,实现“劳动、身份、生活、心理”四进城。如,德化县积极探索新型户籍管理模式,对不愿意迁移户籍的进城农民,允许保留农村的地权、山权、林权、水权、房权5件“旧衣服”,同时穿上城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5件“新衣服”,实现“城里就业有工资,农村产权有收益”;晋江市从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到大规模推行居住证制度,再到全面放开外来人口落户,外来人口现在“无房也可落户”,包括110万外来人口在内的全市居民基本实现“同城同待遇”。

  其三,突出文化传承,让城乡留住乡愁记忆。 新型城镇化不单是地域空间的拓展,更是文化内涵的延伸。泉州依托“东亚文化之都”、“海丝”先行区等建设,启动刺桐古城复兴规划,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特色建筑、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面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晋江五店市民俗文化保护区,通过异地迁移,集中保护闽南古建筑,现已成为旅游观光、文化寻根的一大热点。

  其四,突出城乡统筹,让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 泉州在推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如,德化县建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鼓励旧村复垦,农民不仅可以保留集体土地使用权益,还可以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得货币补偿和按成本价购买城镇保障房的指标;永春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等农民拥有的丰富资源盘活成“活资产”,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晋江、德化、洛江等大力开发集生产、体验、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向“线、面”的休闲旅游延伸。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