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文章选载 >>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十三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报告综述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十三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报告综述
【发表时间:2015/9/18 21:25:08】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图书情报知识》2015年第2期124-128页  

创新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十三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报告综述

张晓娟 杨 卉 郭 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1 引言

  2014年11月6日,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十三届全国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承办。本次会议围绕“档案学人才培养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来自全国3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5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代表作了重点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档案事业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新的要求,各高校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将档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办公信息系统规划、维护、技术开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武汉大学则提出要培养“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如何实现档案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会上,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杜梅副司长指出,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工作需秉持“创新是核心,人才是关键”的理念,依托政府和社会,共同培养有视野、有能力、能创新的档案人才。湖北省档案局局长熊承家强调,“档案人才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基础”,档案教学单位要实现和档案事业部门人才培养的对接,共同探讨档案人才建设良策。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则认为,档案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档案人才培养现状,了解社会各方对人才使用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分析档案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档案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档案学专业教育方面的创新,是在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以及高校改革等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2.1 教育政策的导向

  国家十分重视发挥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并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会议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周耀林教授简要介绍了从2010年至今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高校档案学教育要立足现状,在教育政策导向下改革原有档案专业教育模式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不断探索符合国家现实需求和人才成长客观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就业去向的变化

  2.2.1 学生就业比例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本科毕业生去向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国内就读研究生和留学海外的比例约为3∶3∶3,其中选择升学深造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而在1/3选择就业的学生中,仅30%的人专业对口,选择从事档案类职业;“2008~2014年武汉大学档案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仅10%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40~50%的毕业生签约企业,7年中仅1位学生进入综合档案馆工作。

  2.2.2 就业单位的学生质量评估

  冯惠玲教授在会上指出,虽然档案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却不尽如人意,25%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认为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实际工作需求,企业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满意度最低。这表明,高校档案学专业一方面要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应及时掌握就业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不断调整档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社会、灵活就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国际交流的推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档案学专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不断深化。一方面,档案学专业与国外高校相关专业交流项目显著增多。如上海大学档案专业深化国际化教育,在本科一年级夏季举办国际化小学期,与瑞典布罗斯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互派交换生,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武汉大学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以信息管理学院为依托,参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的“3+1”联合培养和“3+2”本硕连读合作计划;另一方面,不少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到国外优秀的图书情报类院校留学,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都要求高校档案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接轨,打造适应国际交流的人才。

  2.4 高校培养方式的改革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内多所高校相继进行了培养方式的改革。例如,上海大学自2010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按理工大类、人文大类、经管大类招生,一年级按三大类培养,由社区学院统一管理,强化大类基础教育。一年后实行专业分流,专业院系负责后3年的教学计划和培养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目标,创造性地推行研究性学习制度、双选认证制度、全员导师制度等制度;2013年武汉大学开始大类招生,将课程设置为4大类:学校通识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并设置毕业学分要求和每类课程最低学分。学校培养方式的改革表明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档案专业要顺应高校培养方式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对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 档案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在档案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各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根据会议上4所院校的报告,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制度创新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越男教授在会议上的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本科培养方案改革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于2013年全面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该路线图提出了本科阶段的研究型学习制度,期望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来培养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刘教授在会议上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大力推行的精实课程制度、双选认证制度、全员导师制度和研究实践制度。

  精实课程制度其实质就是加大学生课业难度和平时考核的作业量,并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思考,最后整理成课堂论文提交,并将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到50%。

  双选认证制度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两个专业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对本科专业要求所有专业课必须对全校开放15%的名额。档案学专业的同学如果修满其他专业核心课程10个学分,剩余学分修满档案学专业的必须课,就可以提交申请获得双学位。

  全员导师制度指学生从入校就有导师引导,帮助新生适应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引导学生领会大学教育的真正含义,对所选专业进行介绍,教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并带领学生做实际调研。

  研究实践制度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大力实施的另一重点。此项制度要求档案学专业在课内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并有实践性学分的要求。

  此外,上海大学也实施了全程导师制。上海大学从2011年起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全过程指导学生在校3年的专业学习。该项制度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尤其是档案学专业,在反馈中满意度排名全校第一。

  3.2 课程体系创新

  3.2.1 夯实基础教育

  在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各高校对公共基础课较以往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将基础技能专门列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其基础技能教育包括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的设置。刘越男教授认为,当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学生会思考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应用到实践中。刘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以后工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应用,只是会以直接应用或者间接支撑两种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因此,在培养模式改革中,中国人民大学将基础技能教育放在了改革的首位。

  在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的改革方案中,也体现出学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根据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主任金波教授的介绍,自2010年学校实行大类招生起,一年级新生由全校统一管理,人才培养按理工、人文和经管三大类培养,由社区学院统一管理,并重点强化大类基础教育。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何振教授的报告中也强调,学校将一级学科联合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列在此次培养模式改革的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提供基础支撑。

  3.2.2 加强专业教育

  创新专业教育是档案学本科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各个学校针对改进档案学专业教育都进行了课程方面的创新。

  金波教授在其报告中介绍了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的相关措施。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在改革过程中探索构建起“以档案学专业主干课为核心,以公文写作与文书处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程序设计为两翼,以大类基础课程为平台,以选修课程为拓展”的新课程体系。另外,上海大学还在专业课程的改造方面有所更新,及时吸收并加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档案工作的新鲜经验,将科研成果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内容。

  在周耀林教授的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武汉大学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1+3’模式”。所谓“1+3”模式有四层含义。第一,学生在读期间先进行1年信管大类学习,再进行3年档案专业学习;第二,指1个灵活的课程模块和3个相对固定的课程模块;第三,指1个阶段课堂教学和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第四,指1年国外学习和3年的国内学习。这种“1+3”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培养模式,适应了武汉大学所推行的“大类招生”制度,是“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3.3 联合培养模式创新

  在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各个院校都积极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创新。

  以湘潭大学为例。在何振教授的汇报中提到,档案学人才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单凭一个专业、一个教学研究单位远远不够,需整合全校的力量,打破专业、学科、学院等的限制,才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采用了联合培养的方式,包括一级学科联合培养、跨一级学科联合培养以及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三种方式。一级学科联合培养指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来构建档案学专业课程,包括一级学科联合开设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并联合一级学科构建档案学专业信息化课程模块。跨一级学科联合培养包括跨学科遴选教师并以不同组织授课内容,如《电子政务基础》课程的授课老师来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等五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其授课内容整合了行政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包括“双导师制”,与实务部门建立实践基地和开展任务实践。其中,“双导师”制指理论课导师和实践课导师。理论课导师指本科生入校时即给每位学生分配系里的老师作为其学业导师,全程负责其大学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每位导师指导约3名本科生;实践课导师指从本科二年级开始,选派学生进入湘潭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各二级学院档案资料室,由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上海大学则针对其自身条件,彰显“校局馆联合办学”的特色,巩固学校与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区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实践部门的联系,建立了28所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又与上海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和上海市档案局共同举办“3+1”档案论坛,对培养模式也进行了创新。

  3.4 实践环节创新

  3.4.1 课内设置实践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设置或增加了课内实践性质的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就设立了实验档案馆这一实践性质的课程,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从选题,制定相关标准到以数字档案馆的形式实现,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则根据学校实施的小学期制(三长一短),将其中一个月短学期安排为专业实习,计入教学计划内。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设置了6周左右的综合集中实习,主要包括具体业务实习,去档案馆观摩实习等。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设计规定在1、2年级的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属于必修课的范畴,占4个学分,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课时量,并增设了与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等有关的实验课。

  3.4.2 课外强化实习过程

  在不断增加课内实践的同时,各个高校也相应的加强了课外实习的过程。例如,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在课外根据不同单位的务实要求,临时开展的基于某项目或任务的实践。如应湖南省统战部、韶山市档案馆、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档案馆等的要求,临时分派一部分学生参与其档案整理及资料汇编工作,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相关网站的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档案网页设计等应用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3 大力拓展实习基地

  在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拓展实习基地也成为各个学校创新的一项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北京到外地实习,并且与政府部门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基地协议,如国家信息中心、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北京市双高人才服务中心等。上海大学所建立的28所实践教学基地,涉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各地区档案馆,还包括政府对外办公室、交通银行总行、上汽集团信息中心等各类档案和信息机构。

  3.4.4 积极促进国际实习

  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与国际接轨、帮助学生走向国际舞台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各个学校纷纷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国际实习和国际交流两种方式为学生走向国际舞台提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从2013年起与世界银行合作,每年向国际银行派去3~4位档案学专业优秀毕业生或研究生实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并从中得到锻炼。这种国际化的实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馈,学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另外,学生还有机会赴芝加哥大学等国外机构的档案单位实习,从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对国外档案工作的具体认知。

  3.5 教学方式创新

  3.5.1 拓宽授课领域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档案学的授课领域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档案学相关课程,更多具有实际应用性质的课程被纳入档案学的授课范围中。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新开了“档案与国家记忆”、“走进档案馆”等新生研讨课5门,“竞争与情报”、“信息与安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通识课程10门,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向信息化、通识型方向转变。

  3.5.2 创新授课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学校授课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授课,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被引入到学院教学安排中,成为此次培养模式改革中授课方式的一个创新点。近年来,随着Mooc课程的开发与普及,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也在朝着Mooc方向努力。目前,全国Mooc课程共上线了187门课,其中武汉大学占了8门;在这8门之中,信息管理学院占了2门,由图书情报的老师领衔,档案学老师参与,形成共建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档案学专业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形成了与mooc课程的对接。此外,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的新型课程拓展主要涉及国外课程,如提供iSchool,图书情报类以及国际上的档案类课程等,供学生选择,并取得了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例如,王新才教授研究了iSchool院校档案类课程的设计;张晓娟教授对iSchool视野下加拿大图书情报学教育进行了分析;司莉教授研究了iSchool联盟院校科学数据人才培养问题;肖秋会副教授研究了美国加拿大档案学高等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肖秋会、张晓娟在《美国档案工作者》(American Archivists)上也发表了关于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则与国家信息中心网络政府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此框架下,中心组建一支师资队伍走入学院给学生上“互联网数据分析”这一选修课,得到了学生良好的反馈。这是学院首次将非本校教师身份的老师请进校园以选修课形式给学生授课,对于学院和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

  3.6 其他创新举措

  此外,湘潭大学在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科研创新,以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政务基础》为试点,聚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研”与 “教学”双轮驱动。近年来,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已成功申报20余项创新基金课题,发表10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4 结语

  在此次会议上,冯惠玲教授还对《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情况进行了介绍。2013年8月第二十二届档案学教指委会议期间,举行了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组会议,讨论了《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稿)》。

  2014年本次会议后该《标准(草稿)》已上报教育部。

  本次会议由冯惠玲教授作了简要总结,并由此提出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1) 坚持学科独立性。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合格的档案学毕业生,档案学专业的授课范围与其他学科专业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和相通之处。但是在不断拓展档案学专业教学范围的同时,仍应当坚持档案学的独立性;在授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档案学专业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建设。

  (2) 保障改革可行性。在此次会议上,四所高校介绍了相关的改革措施。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适合本校的更好的培养模式。高校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应当以学校大环境和自身条件为前提,有选择性地吸收其他学校经验。学校在改革过程中应以改革措施的可行性为先决条件,而不必盲目地吸收所有的改革经验。

  (3) 保证措施落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实现改革举措也并非易事。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用自己的责任感与知识,一点一滴去实现。因此,要真正将每一项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14-12-25)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