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业书讯 >> 《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简介与目录

《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简介与目录
【发表时间:2012-11-14 12:52:13】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简介与目录

  书 名: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

  作 者:范世清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定 价:38.00元

  

购书链接:

  官网:点击查看

  当当:点击查看

  卓越:点击查看

  

作者简介:

  范世清,男,1977年生,浙江庆元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资产管理、地方文化产业、地域文化传播。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已在《档案学通讯》、《当代传播》、《新闻界》、《浙江档案》、《新闻爱好者》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提要:

  新闻信息资源作为在新闻活动中形成、收集、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具有极为独特的资源优势,蕴含着丰富的利用价值。本书在详尽梳理国内外有关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访谈,全面分析了我国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基本现状,系统地研究了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因素,以及目前我国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现存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一定创见价值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模式,力争我国推动新闻信息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其融入信息资源产业的怀抱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传媒业收入结构提供新的思路。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闻信息资源亟待开发利用

  1.1.2技术发展与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1.1.3整合与共享是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1.3.2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4 逻辑框架

  1.5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相关理论问题

  2.1 新闻信息资源的概念、特性和类型

  2.1.1 新闻信息资源的概念取向

  2.1.2 对几组相关概念的梳理和辨析

  2.1.3 新闻信息资源的特性

  2.1.4 新闻信息资源的类型

  2.2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理论解读

  2.2.1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内涵诠释

  2.2.2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价值基础

  2.2.3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动力因素

  第3章 我国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扫描

  3.1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层次分析

  3.1.1 新闻信息资源的一次利用

  3.1.2 新闻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

  3.1.3 新闻信息资源的三次利用

  3.2 我国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实践的总体描述

  3.2.1 基于传媒主体的考察

  3.2.2 基于社会主体的考察

  3.3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3.3.1 开发利用的政策和环境

  3.3.2 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3.3.3 开发利用的意识和动力

  3.3.4 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

  3.4制约我国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

  3.4.1 观念层面的制约

  3.4.2 体制层面的制约

  3.4.3 技术层面的制约

  3.4.4 人才层面的制约

  第4章 基于用户导向的模式构建

  4.1 对现有新闻信息服务模式的分析

  4.1.1 基于新闻资料工作的“业务中心”模式

  4.1.2 基于新闻信息资源的“资源中心”模式

  4.2 新闻信息服务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4.2.1 信息需求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4.2.2 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4.2.3 用户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4.3 基于用户导向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模式构建

  4.3.1 用户导向原则及其实现要求

  4.3.2 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及其实现要求

  4.3.3 新闻信息服务集成及其实现要求

  第5章 促进我国新闻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对策思考

  5.1 从政府层面——保障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5.1.1 将新闻信息资源纳入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视野

  5.1.2 制定政策法规对新闻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引导和规范

  5.1.3 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5.1.4 推进行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

  5.2 从媒体层面——能力建设角度进行分析

  5.2.1 加强观念意识的创新

  5.2.2 加强新闻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

  5.2.3 加强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的市场化

  5.2.4 加强新闻信息工作人员队伍的优化与培养

  5.2.5 加强新闻信息用户研究与用户关系管理

  第6章 新华社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分析

  6.1 新华社的发展概况及其新闻信息资源优势

  6.1.1 新华社的发展概况

  6.1.2 新华社的新闻信息资源优势

  6.2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6.3推进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的对策措施

  6.3.1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

  6.3.2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6.3.3 建设多媒体数据库

  6.3.4 调整和丰富新闻信息产品结构

  6.3.5 强化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的技术支撑能力

  6.4 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活动所带来的启示

  6.4.1利用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6.4.2利用活动是改变媒体收入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6.4.3利用活动要注意培育核心竞争力

  6.4.4利用活动要树立“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在三十多年前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我填写的是新闻和档案两个专业。更有意思的是,在其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这两个专业一直与我形影相伴,以至于很难弄清楚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机缘的巧合。特别是在学界貌似要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专业改造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我仿佛又一次感觉到冥冥之中的一股力量,在引导自己走向那未知的远方。直到范世清的《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摆在面前,我才似乎看到了“彼岸”——原来两条平行的直线在无穷远点是可以相交于一个点且仅仅相交于一个点的。

  即使离开数学和冥想的语境,范世清的《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也的确可以称的上在我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将“档案”与“新闻”拉得最近的一篇大文章。之所以说它是一篇大文章,是因为文章摆脱了以往学界习惯的“档案视角”,从“传媒主体”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包括档案资料在内的“信息资源”——大就大在没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将所谓“信息资源”放在了“传媒主体”即真正的“行为主体”运营活动之中,去考量和说明它的功能和用途。这种“大法”的理论意义在于,又一次比较具体地证明了“信息资源”只是相对于“行为主体”“管理诉求”的一种相对概念,离开了“行为主体”的“管理诉求”,其实无所谓“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学界所称的“信息资源”,不过是相对于“行为主体”“管理诉求”的一种假设。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门管理或者应用学科,仅仅满足于制造一些理论“假设”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换句话说,相对于制造“假设”而言,管理或者应用学科的“谋事”功能应该成为为系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支点。在《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论述、求证和建构的,正是一套力图实施于具体“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方法。比如,新闻资料工作的“业务中心”模式、新闻信息的“资源中心”模式等等。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现状及其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从政府层面、媒体层面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及其推行市场化的设想,为语辞近乎枯竭的学界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事求是地讲,《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还是一个探索性的题目,在所有对未知的探索中,都难免出现同样需要“探索”的状况和问题。比如,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中,如何将“单位所有新闻资料”变为“社会共享的信息资源”?作者所主张的新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图书馆及其相应的网络平台在“定位和社会功能”方面怎样划分?等等。我觉得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现成的答案,还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这就是我为范世清的《挖掘媒体资源富矿——基于传媒主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利用研究》作序的全部理由。

点击返回: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出版档案学术著作告示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