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

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
【发表时间:2007/4/5 14:27:21】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张会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Blog)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界与时俱进,创办了一些专业博客。本文试对档案博客这种现象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博客,台湾称之为“部落格”,英文是“Blog”,全称是“We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即为“网络日志”。而“Blogger”则是写博客的人,有时候也翻译为“博客”。“博客”作为名词有两种意思:网络日志和撰写网络日志的人,而作为动词的“博客”,则是撰写网络日志这种行为。
    博客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为博客的内容,它可以是你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它并不等同于“网络日记”。作为网络日记是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的,而博客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绝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简言之,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1]
    博客的原型起源于1993年6月的“What’s New Page”这个网站索引的网页,1997年12月Jorn Barger提出了“Weblog”设想,而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以后,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博客就引起了网民的注意和兴趣。1999年,Peter Merholz将此缩写为“Blog”,正式为博客命名,成为了今天最常用的术语之一。随着众多免费工具软件的发布,博客开始流行,在互联网上日益兴盛。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登上了大雅之堂,步入了主流社会的视野。
    博客自然也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1998年,我国学者孙坚华开始关注博客现象。2001年,台湾阿坚发表了《网录:一种新内容形式的崛起》一文。2002年7月,方兴东、王俊秀将“Blog”正式命名为“博客”,中文名字诞生,他们同时还起草了《博客宣言》;8月,二人开通了“博客中国”网站,将博客推向了中国社会。[2]博客由此走近了中国大众,燎原之势已初显端倪。
    由于博客有其显著的功能和特点,所以,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3]正是由于博客的这种显著优势,人们才畅快地接纳,并广泛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博客的迅速普及,档案界相继创办了一些个人博客,加入到了博客大军中。据管见所及,档案界最早在博客上发布专业帖文的博客是“芊芊无痕”,2004年12月24日博主上传了两篇档案方面的文章。而档案专业博客的创建则是2005年5月。从那时起档案博客陆续出现,但坚持更新的却寥寥无几。
    2005年5月1日,“中国档案学研究”上传了第一篇帖文《试论西周的档案管理工作》。博主是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彦昌老师。“刚开始注册这个博客的时候,是受了一位朋友的影响,出发点有几个:既可以为自己积累资料,也可以为朋友们提供资源,还可以交不少朋友,我又加了一重考虑——为学生们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尤其是我所教授的课程,我都搜集了很多资料”,[4]基于这些目的,他创建了该博客。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这个博客已经公布了3438篇帖文,有327人次的评论,访问量188029人次。“中国档案学研究”成为了目前最好的档案专业博客!
    2005年11月12日,“兰台天地”创建,发布了第一篇帖文《架阁库》。博主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创建该博客的缘由如下:“兰台天地”汇集了网络上的一些学术资料,在这里您将领略到诸多的档案新闻和旧事,感受档案与社会的互动,也许会激荡您的档案情怀。欢迎留言或评论,愿此博客能成为档案界交流的一个平台![5]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兰台天地”发布了756篇帖文,留言有28条,评论是102人次,访问量是36028人次。
    几乎与此同时,“兰台家园”创建,2005年11月18日该博客发布第一篇帖文《报到》,2006年4月27日该博客从博客网转移到了“天涯”网站。该博客的创办有以下阐述:古有“兰台”,延续至今,略有变迁,但兰台不死,今有档案、档案室、档案馆、档案学、档案事业、档案信息资源等兰台之子,无不呈现兰台家园的兴旺!呵呵,人生在偶然之中与档案结识,与档案学结缘,而今,又偶然的以“档案学”为名,在这跟风时代中也跟风博客,在宽广的博客世界中播下兰台的种子,企盼其在博客之中茁壮成长!所以,档案亦博客,博客有档案![6]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转移到天涯网站上的“兰台家园”有日志71篇,评论10人次,留言为零次,访问量是10977人次。
    2006年3月湖北大学任汉中老师创建了其个人博客,“任大叔的博客”在博客网上开办,第一篇帖文是3月29日的《大学生要学点档案知识》,9月6号发表了最后一篇帖子《请到新家做客》,该博客停止更新。而后任老师转移阵地,专心“经营”和“打造”其在和讯博客网站上的“档案驿站”。该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是《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任老师的博客摘要言简意赅:将哲学的明灯放在黑暗的档案库中,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探询社会发展规律。[7]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档案驿站”发布帖文90篇,评论总数924人次,总访问量是15313人次。
    除了以上四个比较显著的专业博客外,还有一些个人博客,由于博主正在或曾经就读于档案学专业,或者由于从事的工作是档案工作,亦或与档案行业有关,所以这些博客中有许多档案方面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草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中就有一些档案方面的文章。
    档案博客的建立,是档案界运用新的方式传播档案知识的一种尝试。档案博客对档案学术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料的积累、交流平台的搭建和专业精神的彰显。
    第一,档案博客为档案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料。档案学研究离不开学术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占有丰富的资料,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继续前行的时候才能有所创新。而现在好多人做研究不是“论从史出”,仅是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主题或观点,在不了解学界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四处寻找材料作为论据支持其观点,这样一来,这种研究就成了“史从论出”,有着极大的潜在危险。所以,做学术研究,学术史要了解,文献综述要做,前人的论著和观点需要了解,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学术资料才能写出好的科研论著来。因此,平时资料的积累能为学术研究奠定厚重的基础。而档案博客的创建和坚持,为档案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网络信息是庞杂的,需要我们筛选,需要极高的信息素质和耐心的查寻才能一一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有些网络信息保存不久,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再也查找不到了。专业博客的建立,就解决了这方面的一大难题。档案博客可以提供网络上关于档案行业的信息,并在该网络空间上得以长期保存,有利于以后查找。
    同时,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所以档案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往往无暇顾及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两方面,而现实又要求档案专业人员顾及这两方面。“档案学研究要关注实践,关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新取向。……研究者必须非常注重实践的发展,并及时地将实践中取得的、符合规律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弥补和健全档案学的思想理论体系”。[8]而从事具体档案工作的则需跟进档案学研究,了解专业理论,洞察最新的学术动态,知晓学术热点,甚至自己加入到研究行列中去,并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所以这种互动要求档案工作者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现实中这种互相关注存在着许多障碍,比如,一些档案工作的一线人员没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情况,而档案学研究者可能就不太清楚档案工作一线的详情。有了档案博客,这种情况就能有所改观。专业博客可以发布一些学术热点问题方面的帖文,使实践工作者了解一些学术研究的动态和进展,而专业博客转发或上传的一些有关实践工作的文章,使研究者能够把握住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所以,这种学术资料的积累既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条件和基础,又是联系实践和理论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第二,档案博客为档案学研究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现有的档案界交流平台,多系现场交流,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还是各种论坛或会议上的交流,不可否认,这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的交流,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这种交流并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而随着报刊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话、邮件、书刊报纸以及网站拉近了档案界的距离,但这种交流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并畅快地交流。网络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论坛(BBS)、QQ等新兴的工具使一部分人在线可以交流。而博客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
    博客改变人们的信息传递体系,打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推动着世界展开一场新的信息革命。[9]来源于媒体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博客革命,解构了原有文档作者“绝对中心论”的传统,在写作方式上事实上承认了,互联网中有着更多比作者更精彩的思想和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一个节奏越发加快的时代,旧有的单向度的被动的传播方式已经遭遇调整。[10]
    所以,在博客日益兴盛的今天,档案界完全可以博客世界中开辟一片新天地,在档案博客中进行档案行业的交流,这种互动将裨益于学术研究。除了资料的积累外,档案博客上的评论和留言对档案学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博客留言或评论的功能和价值,方兴东先生说的很到位:
    在有人经常问我,你的“博客中国”什么样才算成功?我的回答肯定不算是收入、甚至不是访问量,而是如果有一天,博客中国的文章,留言的份量(信息量、观点和思想等内涵)能够超过每一篇文章本身,就算初步成功,达到预定目标了。这个理念就是博客中国追求的理想。……每天,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留言又增加了多少。每天我最看重的数据,就是留言有多少。这远比访问量更重要。留言超过文章,群众的智慧集合超过作者,一定要实现,一定可以实现。……精彩的留言(不管是批评、赞美还是补充)都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和回馈![11]
    而博客之有别于论坛、BBS和Email的地方则是它的“零进入壁垒”, 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和零形式,这些都为博客信息的交流提供了自由和多样,更加生动和直接,而博客的延时沟通功能又有QQ、MSN所不具备的条件和因素。因此,博客这个交流平台,拓展了学术研究者的对外窗口,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而这些留言和评论从某种角度上实现了“博客中国”网的设计理念:用数据说话,用思想说话;每天5分钟,给思想加油!
    当然,目前档案界的博客极其有限,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到这个“世界”中去。只有档案博客越来越多,博客群才能成立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到档案博客资源充分优化之时,档案博客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将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档案博客彰显了专业人士的执着精神。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使人们从事的活动和职业越来越多。在今天这个物质发达的社会,人的追求是多元的。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应有精神需求。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人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物欲是需要有的,但不能是唯一的。作为万物之灵,我们的优势可能不在于躯体的强悍、速度的快捷、适应的广泛、生命的耐久,而是在于精神的独到,因此,唯有精神才是人类生存的根基。[12]所以,每个人都要坚守心灵的阵地,把握住这份幸福,专注于一些精神追求。
档案学界的情况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档案界产生影响,并不在于我们曾经创造国家档案管理体制的辉煌,更不在于我们曾经推动档案管理活动的具体发展,而是在于我们在档案学研究领域的造诣,在于我们的学术理论成果,在于我们的精神产品。这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13]当一些学风、方法、认识和态度,在数十年中没有给档案学带来改观时,难道我们还会将其再沿袭数十年吗?难道这些东西就没有改造的必要吗?我认为,现在是用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失和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时候了。[14]
    事实上,档案界一直跟进社会的发展。当新技术逐渐出现、新工具开始应用之际,档案界就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早期的缩微技术,到电子文件的出现,再到数字档案馆,乃至电子政务,档案界并未落后。从早期的个人网站“兰台眼”的创办,到档案局(馆)网站的兴盛,再到档案论坛的出现和百度“档案吧”、“档案学吧”的创建,档案界正是基于专业精神的彰显,才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今,博客浪潮的涌现,使档案界又一次面临了重大的选择。
    同样,档案界也需要宣传工作。档案和档案工作不能总保持神秘的模样,应揭开禁锢于它们之上的面纱。档案博客助推档案宣传工作,将有利于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加强和深入。
    所以,无论是从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还是从档案学术的前进角度来说,档案人在博客世界里自由翱翔,不仅仅是获益匪浅的选择,而且更是专业人士执着精神的表现。认定了这个选择,坚持不懈地更新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方显英雄本色!这种执着精神正体现了我们坚守档案工作的奉献与真诚。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2] 谷龙、向农、郝婧妤:《博客带来了网络时代的新文化运动》,《IT时代周刊》2005(24);王振顶、李歆:《“博客”的含义及源流》,《修辞学习》2006(5)
[3] 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4] http://weilaiwansui.blog.hexun.com/5377444_d.html
[5] http://lantai.bokee.com/
[6]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lantaijiayuan
[7] http://rhzds.blog.hexun.com/
[8] 王英玮:《知难行易》,《档案学通讯》2006(6)
[9] [美]休·休伊特著,杨竹山、潘浩译:《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8月
[10]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
[11]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
[12] 胡鸿杰:《精神的家园》,《档案学通讯》2002(5)
[13] 胡鸿杰:《精神的家园》,《档案学通讯》2002(5)
[14] 胡鸿杰:《改造我们的学习》,《档案学通讯》2004(4)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摘自《北京档案》第三期;该文在发表时有所删节,这是全文 )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