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我国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商业化问题纵横谈

我国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商业化问题纵横谈
【发表时间:2007/3/19 11:10:09】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不断深入,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模式成为争论的焦点。近日,我们以网上论坛的形式邀请了张会超等几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大家主要对在国内建设商业化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可行性与现实性问题发表了看法。

   
李文以:(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教师)
    光盘数据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十几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存取介质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目前,它正朝着多盘片、多用户、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所进入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多,档案部门也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利用其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国外商用数据库开发商的经营方式,开辟国内档案光盘数据库的商业化道路,并将其作为主流的发展方向。

    张会超:(云南大学情报与档案学院2002级研究生)
   
档案制成数据库后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也就是说是否能和其他的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一样市场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笼统地说可以或者不可以,因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档案数据库通过网络传播其档案信息,关系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涉及到著作权等诸多法律问题,岂能一句话说得了的?所以档案数据库的市场化甚至产业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有些人从目前现有的档案提供利用收费这一现象和事实的角度得出了档案数据库也应通过市场来交易的说法,但是我国档案事业主体上是公共文化事业,主要靠财政支持,用的是人民的钱,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从长远来看,档案事业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档案数据库就要少收费甚至是不收费,这也是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一个应有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没有触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就完全可以免费提供。国外比如说美国的网络档案信息利用就提倡免费利用。

    付素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研究生)
    从理论上讲,档案制成数据库后完全可以而且将来必将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档案本身的价值和经过整合加工后的附加价值,这就是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早在二三十年前就预见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社会财富增长中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胜过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煤、石油等天然资源。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

    但是,在现实中我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接触得比较少,据我所知我周围的许多研究生甚至老师可能都没有机会用数字化档案库。我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

    
档案数据库的主要用户,应该是学者、研究人员,特别是有关的历史研究人员(新闻界泰斗方汉奇先生就是研究新闻史的,曾在课堂上提到过利用档案的事)。至于机构,像高校、研究所、科研单位等等,也是用户来源。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主流的人群包括商界、学界、政界都会需要,甚至普通老百姓。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许多人了解或者是使用,还是因为我们的数据库太少或不够贴切适用、不够方便快捷,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没有形成,两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比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有查日期的需要,各种文字的、电子的日历我可以很方便去查;不认识的字,有各种查字的工具可以查。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档案信息库可以细致入微到这种程度,方便快捷到这种程度,就会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杨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3级研究生)
    把档案制成数据库当然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因为档案是一种原始的、核心的信息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和用途的可选择性。而且,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档案信息在制成数据库进入市场前,必须慎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对象选择的问题。二是法律问题。如含有个人隐私、先进保密科技或者国家安全等档案信息数字化后的市场化问题。三是合作问题。档案信息源要合理规划、协调数字化对象的选择,以形成系统化的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以利益为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任何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都必须考虑需求和利润,档案数据库也一样。否则,制成的数据库就无人问津。

   
在现有商业数据库中,建设频率最高的文献群应该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政府出版物、预印本、标准文献等。在国外,Dialog系统的学位论文档,可检索大多数欧美学位论文;美国UMI公司建立的PQDD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学位论文库,可不脱离数据库直接订购学位论文的全文,实现了论文原文的在线电子化传递。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也有高校系统CALL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高等学校学位论文检索信息系统,万方数据中心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文会议论文和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大多是由经济实力雄厚的数据库开发商以盈利为目的、采用商业化开发模式经营建设的,其服务方式有网上包库、镜像站点、局域网光盘、按流量计费等多种形式,其经营运作模式值得档案部门学习参考。由于电子出版物的问题对大多数人和机构来说仍是未知领域,当我们决定涉足这一领域时,相互合作并交换经验可以避免昂贵的代价。



    孔冬青:(云南大学情报与档案学院2003研究生)
    就档案电子出版物的交易方式而言,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商业数据库的运作模式。档案机构在档案信息电子化出版的商业活动方面也同样可以积极参与。比如档案馆可以通过提供原信息资源来参与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开发,其所提供的资源既可以是现存的馆藏档案,又可包括档案编纂作品,还可以是以档案为素材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和出版者合作(包括拥有电子书刊出版权的出版社、有实力的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等)进行市场开发;可以和经济实力雄厚的数据库开发商合作,将馆藏档案数字化转制成光盘数据库、将系列馆藏档案按专题制成电子出版物、利用数据库及网络资源开展按需印刷服务(是以数字式信息远程传输与高密度存储为基础,用计算机将数字化档案直接印刷文本的技术)、组织出版馆藏一、二次文献的光盘版、参与电子出版物的宣传销售活动。

    国内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国家档案文献光盘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6年,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北京超星电子技术公司合作,应用超星数字化技术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50多万页重要文献制成《国家档案文献光盘库》,作为国家电子档案数据库保存,并在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作了公开展示。现在,《国家档案文献光盘库》作为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超星网站提供全天二十四小时联机浏览,用户可以免费预览其前17页,还可以通过建立镜像站点(机构)、购买读书卡(个人)下载这些信息PDF格式全文,付费方式非常方便,这应该算是档案电子出版的一个范例。

    李文以:我国商用数据库的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大规模扩张建设阶段,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商用数据库开发集团,如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北京万方数据公司、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它们在图书、期刊领域开发出若干大型商用数据库。随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电子阅览室的普及和联合采购模式的出现,这些数据库被国内外百余家机构采购收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借鉴商业化模式开发卡当案数字化资源在理论上似乎具有可行性。但是,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数字档案商业化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症结,这不仅与档案和出版部门的选题策划、市场营销有关,更和档案本身的特殊属性相关。档案信息的滞后性使其利用面狭窄、利用率低下,而信息需求不足,决定了其商业性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虽然目前已有个别商用档案数据库问世,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一部分数字化档案信息需要付费使用,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国家档案文献光盘库》是在迎接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市场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说这是档案部门就数字档案信息商业化的初步探索,从1996年到今天漫长的8年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更多更好的商用档案数据库出现,说明整体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信息传播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档案信息资源中电子化程度最高的是专利文献、法律法规、标准文献等,这些类别的数据库在国内外基本上都是完全免费的。

    我在网上搜索统计了国内外专利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情况。国内比较大的专利数据库有5个:中国知识产权网、中国专利检索系统、北京市经济信息网、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信息网。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专利光盘数据库影响较大,这些数据库全部免费查询;国外的著名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STN、BRS等也都提供专利文献的网上服务。除新发明专利外,以往的欧洲专利、美洲专利都可以通过专利数据库免费查询。EDS Shadow专利事务所网站提供1972年以来一百多万件美国专利的全文数据库检索,IBM专利数据库提供美国专利商标局1971年以来200万件专利。还有一些专题性的专利数据库,如CAS化学专利、全美软件专利、艾滋病专利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绝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服务的。


    赵利:(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2003级研究生)
    我认为我国档案数据库开发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或给出政策,由资金雄厚的开发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销和运作,各档案馆根据互惠互利原则采集档案信息,建成全国性的覆盖各领域的大型商业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全国各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资源连通、信息共享、产权明确、服务有偿、利益共享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也可提高信息提供者的积极性,开发商本身也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柳凤敏:(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3级研究生)
   
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在很大程度延缓甚至阻碍了电子化档案信息商业化传播进程。由于各种历史、观念以及现实的既定条件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不可实现性,或者是实现之后的“形式主义”。
    
    
从市场化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亏本生意”。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来看,电子政务刚刚崛起,相应的电子文件信息不足,造成原生数字化资源缺乏。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代价高。对现有档案的数字化,常用的手段有两种,或是原件扫描或者缩微后扫描胶片,都需要投入价格昂贵的设备,另外在耗材上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对于一些特殊载体档案如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则需要采集设备和超大容量存储设备,代价就更高。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购买力的支持,数据库建的越多赔得越多。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投入和效益的社会,已不像原来那样过分讲究和主张比较空洞和抽象化的“社会价值”。无论是投资还是建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并重考虑,经济价值成了制定发展计划和发展方向首要考虑因素。

    受社会环境,用户利用习惯的影响,用户需求层次低,需求面很窄,需求目标不明确,经济消费水平低.用户市场的开发能力和开发潜力也很有限。相当一部分用户不经常接触计算机信息,收费数据库的访问费用支出都限制了市场化的发展。因此,虽然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应该而且已经延伸到档案领域,但是发展才刚刚起步,档案信息的供、求方以及流通渠道各方面的条件都还不成熟,我们不能够期盼借技术革新之风就能立刻改变落后工作状况。

    当然,数字档案信息商业化并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或经济问题,它是一个各种社会条件协调后的结果,只有在条件充分的时候才会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另外,档案与图书、期刊在本质属性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图书、期刊和档案电子化信息传播现状的差异。

     图书、期刊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知识性是其本质属性。信息时代是一个不断需要充实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社会不同层次的利用者对知识传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书籍、期刊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加之计算机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人们更加追求方便、快捷的知识获取方式。需求主体、客体以及需求层次存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于是书籍、期刊电子出版物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图书、期刊商用数据库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档案信息资源虽然其核心内容也是知识性的,但其更多表现为历史的原始记录性,是以记载历史、延续文明、服务社会为目的。档案信息大多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档案原件之中,只有通过一个研究、开发利用的过程,才能把真正能够为用户带来利用效益的有价值档案信息系统化、科学化,真正为人所用。

     李文以:经济决策和科学研究需要原始纪录性材料,但更多的需要那些经过深层加工处理的增值信息——数值数据。对此,目前传统的重收藏轻利用的挡案管理模式是无能为力的。在商用数据库的检索服务中,有关社会调查数据、统计数据、人口数据、市场行情、科学技术常数、化学命名与结构、材料性能等数值数据库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向用户提供数值型数据,即事物的绝对值或相对值的数据,并且能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进行数值和推导运算,列出模拟图形并进各种数值分析。这些数据库90%以上是属于商情方面的数据库,涉及金融(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商品批发与零售、汽车制造、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经济领域。档案部门由于缺乏这些相应的“高利润”信息品种,进行商用数据库开发只能是捉襟见肘,难以游刃有余。 


     
赵利:任何事都不是不可逆转的,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的时代,电子信息的商业化运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给我们传统的出版领域及其档案管理带来挑战和机遇。我希望商用档案信息数据库能在传播档案信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即使它永远不能占据主流地位,我也深信其可以扬长避短走向一个新的高潮!◇

    (作者 李文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自《档案管理》2004-02)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