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导 言  |  网站简介  |  网站纪事  |  公 告 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档案文章选载 >> 论学术交流应成为档案学会的立身之本

论学术交流应成为档案学会的立身之本
【发表时间:2007/1/3 11:16:14】 【字号: 】 【颜色: 绿 】 【背景: 绿 】 【浏览次数:

桂玉兰

  [内容摘要]档案学会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应在繁荣档案学术研究、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学会工作规律,发挥学会优势,使学会走出一条改革与创新之路。本文从学会工作特点出发,探讨搞活学术交流、满足会员的职业需求对于学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搞活学术交流、树立学会品牌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 键 词]档案学会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劳动过程中提供、传播和获取学术情报、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总过程。现代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聚会形式,以及学术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学会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学术性是其基本特征,学术交流应成为档案学会的立身之本,搞活学术交流对于档案学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交流是学会生存的基础
  (一)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学术争鸣是理论创新的基础,进行学术争鸣的重要场所和媒介便是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有一句名言:“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学术交流即是通过与会人员在交流互动中的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达到获取新知、启迪思维、交结同道、开拓思路的目的。中国科协200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74.3%的会员认为他们人会最希望得到的服务就是优先参加学会的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91.3%的学会工作者认为学会为会员服务的最好形式就是为他们提供业务交流的机会。没有学术交流,学会便失去了工作的主要依托。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研成果的平台。爱因斯坦把怀疑和批判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在学术交流中,会员发布研究成果,接受同行质疑,这对深化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纠正谬误,求得同行认可,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学会作为学术团体,学术性是其工作的基本特征。学术交流不仅是学会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学会为会员服务的主要载体。只有持续不断地组织学术交流,为会员参加学术交流牵线搭桥,满足会员对学会的期待,学会才会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并不断获得发展的能力。
  (二)学术交流是凝聚会员的主要手段。
  学术交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需求。学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出版学术报刊和学术论文集,可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研究成果、积累个人业绩、提升职业竞争能力的需求。美国科促会与象牙海岸科促会在1984年召开“非洲地区科学与工程学会在发展中的作用”研讨会,会前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学会做了一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会认为成立学会的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2004年中国科协对1272名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参加学术交流的目的时,81.1%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了解同行的学术情报和信息;59.8%认为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启发思路;41.1%希望与同行讨论问题;36%希望展示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同行评价和认可;33.9%期待与同行认识和结识。事实上,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论文都是在社团组织的学术交流中得到认可和传播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他的首篇论文;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出版后受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1860年达尔文理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学术会议上展开论战,结果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论得到了英国社会的普遍接受。
  从学会获取信息的愿望和得到同行认可的期待,是会员入会并参与学术交流的主要动因。通过学术交流,会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得到了领导、同事、同行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将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进一步的成功。这种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马太效应”,是学术交流乃至学会能够吸引会员的主要原因。如果学会放弃了学术交流,无异于战士放弃了阵地,学会将会因不能满足会员需求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因此,为会员参与学术交流搭建平台,是增强会员对学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三)学术交流是衡量学会业绩的主要指标。
  1988年江泽民在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社科学会的四方面作用:在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参与决策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社会化方面发挥咨询服务作用;在帮助干部群众增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水平方面发挥宣传普及作用。学会以上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学会平台才能实现。
  学会的队伍状况和会费收取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会的业绩和凝聚力。1995年以前,北京市档案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很少,会员对学会的认知程度不高,学会只有300多名个人会员,没有会费收人。1995年后,在北京市档案局支持下,学会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以后,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人员参与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拓展。2000至2005年间,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11次,学术研讨会26次,论文评奖6次,对外学术交流26次,编辑出版《北京档案》(增刊)7期,加之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展览、考察等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有近万人次的会员和档案人员从中受益,学会成为会员和档案人员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拓展业务视野、参与行政决策、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学术交流的活跃,使会员和档案人员对学会的认知程度大为提高,会员队伍迅速壮大,至2005年底,学会拥有团体会员48个,个人会员近1300人。有不少中央在京企业、双管企业、无主管企业档案部门和离退休档案人员主动要求人会;会费数额也有了大幅增长,如今学会每年的会费收入占学会全年活动经费的2/3以上。
  (四)学术交流成果是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学会具有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使其具有横向联系的巨大优势,学术交流中的争鸣与互动,使各方面意见能够在学会平台上交汇集中,从而使学术交流成果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成为可能。事实上,如今学术交流对行政决策的影响力已在日渐增强。北京市社科联每年都要组织社会科学决策咨询季谈会和学术前沿论坛,并与北京市科协联合举办两界高峰论坛,其主题都是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2005年北京市社科联召开第12次社会科学决策咨询季谈,围绕“宜居城市”标准和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措施进行研讨,会议成果得到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充分肯定,认为成果“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可操作性”,在编制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5月,北京市社科联与北京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高峰论坛,我国建筑、交通、人文、环境保护及生态等方面的专家从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结构、交通法规、路标设计与设置等方面探讨北京日益恶化的交通拥堵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会议成果为北京市治理交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学会平台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对如何体现“新北京新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得到了具体应用。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学会围绕北京市档案局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针对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国有控股、参股、转让、兼并、破产等情况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学会与市档案局合作,连续召开企业改制后档案工作对策研讨会,并将会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报送市档案局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学会组织的“档案馆展览工作研讨会”、“电子档案接收与鉴定研讨会”、“档案馆网站建设观摩交流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都是围绕档案行政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召开的,同样受到了档案业务部门的好评。
  二、搞活学术交流,使学术交流与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一)拾遗补阙,使学术交流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
  学会具有一定独立性,但目前我国学会的发展还离不开行政支持。因此,学术交流与业务工作应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而不是打擂台、搞竞赛、业务学术两张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会人员明确学会服从与服务于档案业务工作的地位,多做拾遗补阕的工作。北京市档案学会每年制定学术活动计划时,都要征求档案业务部门意见,尽可能使学术交流的内容紧贴档案业务工作重点。近年来以档案文件中心、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档案文化产业、改制企业档案工作、档案馆展览、电子档案接收与鉴定等为内容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其议题都是档案业务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会还与市档案局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组织“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档案工作研讨会”、“老字号企业档案工作研讨会"、“区县档案馆编研工作定位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这种强强联合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学术交流对行政决策的支持效益,学会还对学术交流中提出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形成文字材料报送档案业务部门。实践证明,学术交流与业务工作的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档案业务工作,学会活动的影响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区分对象,使学术交流收到实际效果。
  区分对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交流活动针对性并收到实际效果的重要一环。北京市社科联每年面向政府部门组织社科决策咨询季谈会和两界高峰论坛,面向学术研究人员组织学术前沿论坛,面向社会公众组织科普咨询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需求。近年来,北京市档案学会面向基层会员组织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学术论坛:将会员单位分区县、机关事业、企业、学校四类,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织学术活动,如面向企业的“企业改制档案工作对策研讨会”,面向机关事业单位的“机关事业单位OA系统演示会”,面向区县档案馆的“区县档案馆档案接收与鉴定工作研讨会”,面向学校的“清华大学、汇文中学档案工作情况报告会”等等;为了培养学术带头人,学会还遴选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的会员组成“青年学术骨干研讨班”,通过论文点评、模拟论坛、热点问题介绍等形式,对学员的论文写作、观点阐述、前沿问题把握等能力进行强化培训:为回馈团体会员对学会工作的支持,学会为其量身制作学术活动。区分对象组织学术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形成互动,出现争鸣,激发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术交流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三)树立品牌,使学会获得良性发展。
  良好的学会品牌,是吸引会员参加学术交流并通过学术交流凝聚会员的重要因素,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是树立学会品牌的关键。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在学术交流中体现出“高”、“新”、“活”三个特点,对树立学会品牌将大有裨益。
  1.学术交流内容要有高标准。
  即学术交流内容要体现出理论的前瞻性、问题的针对性、技术的先进性、成果的创新性,使会员在讨论、交流、争鸣中获得启发,激发灵感,产生新思路,以达到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的目的。为此,可以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聘请档案界专家作学会顾问,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策划,以使学术交流主题站在学术前沿;二是利用地缘优势,邀请高水平专家作研讨会主题发言,以提升学术交流质量;三是按照“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出实效"的要求对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节管理,以确保学术交流效果;四是邀请专家对学术交流成果进行把关,以保证学术交流成果质量。北京市档案学会正是以此标准组织学术交流的,交流活动不但受到了会员和档案人员的好评,在学会领域也获得了较好声誉。
  2.学术交流组织要有创新性。
  即学术交流主题要不断创新,学术交流内容要不断出新,学术交流形式要不断更新。会员长期在同一环境工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需要借助外力激发新思维,学术交流即是激发会员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可以使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源源不断地产生;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可以在学术交流平台上不断涌现,学科理论与方法可以在学术交流的催发下不断发展和创新。
  学术交流创新包括形式、机制和内容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是学会人员的创新意识。只有学会工作者具备了创新性思维,创新性的学术交流便会不断涌现。近年来,北京市科协和社科联对学术交流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先后推出了两界联席会议、两界高峰论坛、两界学会秘书长联谊会等交流机制,其中两界联席会议制度在我国尚属首创。这些创新性的举措不仅大大推动了首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两界学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行政决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批示道:“联席会议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北京新奥运两个大领域中做出优异的贡献”。北京市档案学会近年来陆续推出了编研成果展评、学术论坛、青年学术研讨班、观摩演示会、论文点评等创新性活动,2003年学会又开始与北京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图书馆、信息产业等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创新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会员对学会活动保持了期待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3.学术交流形式要有灵活性。
  即学术交流方法要灵活,切忌程式化;学术交流形式要多样,切忌千篇一律。学会是民间组织,具有联系广泛、机制灵活的优势,学会应发挥优势,灵活多样地组织学术交流。一要根据会员需要安排学术交流形式。过去,我们组织学术交流以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论文评奖为主,如今,论文交流、学术研讨、学术论坛、成果点评、经验交流、学术论文集等形式齐头并举,满足了会员的个性需求。二要不断拓宽学术交流的群众基础。我们积极邀请中央在京企业、双管企业、无主管企业、民营企业参加学术交流,使参加学术交流的人员范围不断拓宽,学术交流成果更具普遍性。三要在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上不拘一格。我们积极发挥学会优势,打破部门、级别、行业、地域界限,与主办单位北京市档案局、上级单位中国档案学会、下属会员单位清华大学、平级单位天津、上海、重庆档案学会、兄弟行业学会博物馆学会等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于提高会员水平、丰富会员生活、扩大学会影响、促进学会发展的学术交流形式,学会人员都可以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学术学会部2006年编印:《学术建设与自主创新——学术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论文集》。

  (作者:作者:桂玉兰,北京市档案学会,邮编:100005,电话/传真:65270402,电子邮箱:guiyulan@sina.com

  本文原载《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6期,本网站转载日期:2007年01月03日。

打印本文  加入收藏  新浪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5-2011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
http://www.wdjj.cn 中文域名:档案教育网.cn
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电话:010-88445962 传真:010-88471260 E-mail:wdjj126@126.com
京ICP备05053486号